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最新资讯 » 正文

再添力证!管轶从多批被走私的穿山甲中发现新冠病毒

分享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2-20  来源:仪器信息网  作者:Mr liao  浏览次数:724
核心提示:1月20日,管轶教授在接受财新网的采访后,遭到大量责骂和攻击。但他和团队一直在汕头大学和香港大学联合病毒研究所中紧张工作,对新冠病毒及其引发的疾病进行系统研究,帮助当地医院筛查、检测,优化检测试剂盒与治疗方案,并参与对病毒的进化与溯源的研究。 刚刚,管轶教授和广西医科大学胡艳玲教授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预印本网站bioRxiv 发表题为:Identification of 2019-nCoV related coronaviruses in Malayan pangolins in southern Chin

1月20日,管轶教授在接受财新网的采访后,遭到大量责骂和攻击。但他和团队一直在汕头大学和香港大学联合病毒研究所中紧张工作,对新冠病毒及其引发的疾病进行系统研究,帮助当地医院筛查、检测,优化检测试剂盒与治疗方案,并参与对病毒的进化与溯源的研究。

微信图片_20200220092101.jpg

刚刚,管轶教授和广西医科大学胡艳玲教授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预印本网站bioRxiv 发表题为:Identification of 2019-nCoV related coronaviruses in Malayan pangolins in southern China 的最新研究论文。

研究团队对广西和广东反走私行动中查获的多个穿山甲样本进行检测,并在穿山甲样本中发现了冠状病毒,属于此次新冠病毒的两个亚型,其中一个受体结合域与新冠病毒密切相关。

微信图片_20200220092558.jpg

此次发现穿山甲冠状病毒的多个谱系及其与新冠病毒的相似性表明,穿山甲应被视为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的可能中间宿主,再次强调应禁止在菜市场等交易穿山甲等野生动物。

这是继2月6日,华南农业大学宣布发现穿山甲为新型冠状病毒潜在中间宿主后的又一力证。

管轶团队收集了2017年8月至2018年1月期间广西海关在反走私行动中查获的18个冷冻穿山甲的(肺,肠,血液)等43个组织样品。

令人惊讶的是,高通量测序显示在43个样本中的六个(两个肺,两个肠,一个肺肠混合物,一个血液)存在冠状病毒。

接下来,研究团队对2018年5月至7月之间收集的另一批穿山甲样品进行了进一步的qPCR检测。发现12只穿山甲的19个样本(九个肠组织,十个肺组织)中,三个肺组织样本呈冠状病毒阳性。

然后,管轶团队联系了广州海关技术中心,中心重新检测了他们在三月份的反走私行动中查获的五份存档的穿山甲样品,这些样本中同样发现了冠状病毒。

这些在穿山甲中发现的冠状病毒的基因组,与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基因组相似率在85.5%—92.4%,并在系统进化树中代表了新冠病毒的两个亚型,其中之一(GD/P1L和GD/P2S)与新冠病毒密切相关。

微信图片_20200220092753.jpg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属于 冠状病毒属的Sarbecovirus亚属,先前已经注意到,Sarbecovirus亚属的冠状病毒成员经历了广泛的基因重组。

管轶团队进一步进行了重组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蝠冠状病毒ZC45和ZCS21包含多个SARS-CoV相关谱系(基因组区域2、5、7)和新冠病毒相关谱系(包括此次穿山甲中发现的病毒谱系)的基因组片段 (区域1、3、4、6、8)。

然而,更值得注意的是在穿山甲冠状病毒、蝙蝠冠状病毒RaTG13和新冠病毒之间观察到了推测的重组信号,特别是新冠病毒与广东穿山甲冠状病毒的受体结合域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高达97.4%。但蝙蝠冠状病毒RaTG与新冠病毒的受体结合域的氨基酸相似度仅为89.2%。

但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广东穿山甲冠状病毒并非新冠病毒的最接近亲缘关系。因此,研究团队推测,广东穿山甲冠状病毒与新冠病毒之间的氨基酸相似性可能是由于趋同进化而不是重组引起的。

迄今为止,穿山甲是除蝙蝠以外唯一被新冠病毒相关冠状病毒感染的哺乳动物。

在这项研究中,管轶团队在穿山甲中发现了两个冠状病毒谱系,且它们都与新冠病毒(SARS-CoV-2)相关。这表明穿山甲极可能是这些冠状病毒的长期宿主。

以上内容来源:BioWorld

新冠病毒来源及宿主研究进程一览

1月22日,国家疾控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在国务院召开的首场武汉疫情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来看,新型冠状病毒的来源是武汉一家海鲜市场非法销售的野生动物。

2020年1月21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郝沛研究员、军事医学研究院国家应急防控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钟武研究员和中科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李轩研究员合作,研究发现武汉冠状病毒和SARS/类SARS冠状病毒的共同祖先都是和HKU9-1类似的病毒。并推测和SARS一样,武汉冠状病毒的自然宿主也可能是蝙蝠,在从蝙蝠到人的传染过程中很可能存在未知的中间宿主媒介。

微信图片_20200220092800.jpg

2020年1月22日,北京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宁波大学及武汉生物工程学院联合攻关,该研究团队发现蛇是最有可能造成当前武汉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的野生动物。

然而,仅仅一天之后的2020年1月23日,发现SARS病毒来源于中华菊头蝠的中科院武汉病毒所石正丽团队认为蝙蝠才是最有可能的携带武汉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的野生动物。

微信图片_20200220092807.jpg

石正丽团队成员,中间为石正丽教授

1月24日,北京大学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教授朱怀球团队最新研究预测表明,蝙蝠和水貂可能是新型冠状病毒的两个潜在宿主,蝙蝠是它的最主要来源,中间宿主可能是水貂。

微信图片_20200220092810.jpg

2月6日,华南农业大学宣布发现穿山甲为新型冠状病毒潜在中间宿主。

 
 
打赏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再添力证!管轶从多批被走私的穿山甲中发现新冠病毒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xxxxx",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