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最新资讯 » 正文

速冻水饺检出非洲猪瘟 科学检测严防“头号杀手”_速冻水饺,科学仪器_行业动态

分享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2-18  来源:仪器信息网  作者:Mr liao  浏览次数:159
91仪器信息网 近期,有消息指出,国内多个知名品牌的速冻产品被相关部门检出非洲猪瘟病毒核酸阳性。有关企业即刻对疑似批次产品进行各销售渠道的下架以及全面封存,由政府派遣的联合调查组进行核查。目前,该批次产品已经被采样送检,将根据检测结果做进一步处理。
 科学检测严防非洲猪瘟
  传猪不传人 非洲猪瘟缘何成为 头号杀手
  诚然,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媒体和消费者对相关事件的敏感度极高。此次被检出非洲猪瘟病毒的速冻产品又是消费者经常购买的知名品牌,自然会引起广泛关注。目前,消费者最关注的焦点在于,被检出非洲猪瘟病毒的食品是否对人体有害,又会造成哪些危害。
  实际上,非洲猪瘟病毒有别于普通的猪瘟,它是一种动物疫病,而非人猪共患的疾病。也就是说,非洲猪瘟传猪不传人,对人不具有感染性。只要正常烹饪煮熟就可以灭活病毒,可以放心食用。不过,这并不代表我国可以忽视它。作为一种急性、出血性、烈性传染病,非洲猪瘟病毒的发病过程短,并且最急性和急性感染死亡率高达100%。一旦感染此病,生猪发病几天就会发热死亡,容易对生猪养殖业以及相关产业造成破坏性影响。因此,它对生猪生产危害极大,被称为生猪养殖产业 头号杀手 。
  非洲猪瘟已传入我国 科学检测严防疫情扩散
  自2007年非洲猪瘟席卷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之后,我国一直严防非洲猪瘟的传入。直到2018年8月3日,我国确诊首例非洲猪瘟疫情,随后国内多地区相继爆发该疫情。12月20日,非洲猪瘟与问题疫苗、基因编辑婴儿、公交车坠江、 霸座 等话题,共同当选了2018年度社会生活类十大流行语,足见其重要性和关注度。那么,这种非洲猪瘟病毒要如何检测和防范呢?企业又应该如何避免此次事件的再次发生?
  一般来说,感染非洲猪瘟的生猪身体上都会发生肉眼可见的病状,比如紫色斑点、皮肤肿胀、暗色出血、体温变化(先降低后升高)等等。不过,非洲猪瘟和普通猪瘟的症状和病变比较相似,单靠这种临诊诊断方法难以确诊,还需要进行实验室诊断。实验人员可以采用红细胞吸附试验、直接免疫荧光试验、动物接种试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酶联免疫蚀斑试验、免疫电泳试验等方法。为了满足生猪养殖业以及相关产业的需求,国内外已针对非洲猪瘟病毒推出了专业检测仪器和试剂,有助于现场快速检测,以便及时控制疫情扩散。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目前我国先后出台有《非洲猪瘟诊断技术(GB/T 18648-2002)》、《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标准 第5部分:无非洲猪瘟区(GB/T 22330.5-2008)》两大推荐标准可供参考。其中,前者提出了针对可疑感染动物血液和内脏器官中直接检测非洲猪瘟DNA的PCR技术,以及检测血清中非洲猪瘟抗体的ELISA方法。不过,该标准是在我国尚无非洲猪瘟时制定的,当前现行标准势必要进行修订。
  涉事企业将强化检测检验 加强原料追溯体系管理
  目前,涉事企业已发布声明,表示将继续要求猪肉合规供应商强化检测检验,进一步落实更好的检测和控制非洲猪瘟的措施和办法。同时,积极和政府部门配合,做好非洲猪瘟的防疫防控工作,并严格按照有关要求确保原料猪肉索证索票齐全和加强原料猪肉追溯体系管理。
  虽然此次感染有非洲猪瘟的猪肉很有可能来自于提供原料的上游生产企业,但是作为食品企业,只要做好原料检测和成品检测就不难发现非洲猪瘟病毒的存在。尽管消费者食用煮熟后的非洲猪瘟猪肉应当不会对身体造成危害,但是一旦通过销售渠道分散到国内各地区,就有可能进一步将非洲猪瘟病毒扩散出去。如果购买了这类速冻产品的消费者,将未煮熟的猪肉制品喂养生猪,就很有可能导致生猪染病。届时,这些生猪的损失又应该由谁来承担?
  希望在接下来的调查结束后,涉事企业和监管部门可以采取实际行动来处理此次事件。同时,猪肉相关产业也需采用科学检测方法和仪器试剂,进一步强化非洲猪瘟病毒的预防性检测,做到 早发现、早处理 。期待在2019年猪年,我国能够做好非洲猪瘟防控工作,严防这位 头号杀手 ,振兴国内猪肉市场。
 
 
打赏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速冻水饺检出非洲猪瘟 科学检测严防“头号杀手”_速冻水饺,科学仪器_行业动态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xxxxx",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