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最新资讯 » 正文

超声波原理及物理特性

分享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8-31  来源:仪器信息网  作者:Mr liao  浏览次数:802
核心提示:超声波 声音是怎样形成的,超声波就是怎样形成的。通常我们所听到的声音,特别是噪声,实际上包含了很宽的频带,既有次声、普通声音,也有超声,只不过人耳只能听到普通声音而已。人听到的声音频率是20~20000Hz的声波信号,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做“次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做“超声波”。一、超声波的性质和作用 声波的传递依照正弦曲线纵向传播,有强的声波信号和弱的声波信号(即波峰和波谷),依次传递。当弱的声波信号作用到液体时,会对液体产生一定的负压,使液体内形成许许多多微小的气泡;而当强的声
超声波

声音是怎样形成的,超声波就是怎样形成的。通常我们所听到的声音,特别是噪声,实际上包含了很宽的频带,既有次声、普通声音,也有超声,只不过人耳只能听到普通声音而已。人听到的声音频率是20~20000Hz的声波信号,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做“次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做“超声波”。

一、超声波的性质和作用

声波的传递依照正弦曲线纵向传播,有强的声波信号和弱的声波信号(即波峰和波谷),依次传递。当弱的声波信号作用到液体时,会对液体产生一定的负压,使液体内形成许许多多微小的气泡;而当强的声波信号作用到液体时,则会对液体产生一定的正压,因而,液体中形成的微小气泡被压碎。研究表明:超音波作用于液体时,液体中每个气泡的破裂会产生力量极大的冲击波,瞬间强度高达上千个的大气压,这种现象被称为“空化效应”。

由于机械波的很多性质都和频率密切相关,比如透射率、衰减系数、辐射本领等等,所以人们经常使用处于超声波段的声波来达到某些用途(次声波也是如此)。这时人们可以用特殊的仪器产生窄频带的超声波,以提高利用率。具体的做法一般就是让声源以高于20000Hz的频率振动,辐射出去的自然就是超声波了。

由于高于20000Hz的声源用机械方法很难产生,所以通常都是用振荡电路产生的电信号激励声源振动。从本质上讲,超声波和电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要能产生20000Hz以上的声源,不管用什么方法,都能产生超声波。

超声波012.jpg

二、超声波的作用原理

超声波在传播过程中与媒介相互作用,相位和振幅发生变化,使媒质的一些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或状态发生改变,或者使这种改变的过程加快,从而产生一系列效应,如力学、热学、化学和生物效应等。这些效应可归结为以下三种基本作用:

㈠热作用

超声波在媒质中传播时,大振幅声波会形成锯齿形波面的周期性激波,在波面处造成很大的压强梯度。振动能量不断被媒质吸收转化为热量而使媒质温度升高,吸收的能量可升高媒质的整体温度和边界外的局部温度等。

㈡机械作用

超声波是机械能量的传递形式,与波动过程有关,会产生线性的交变振动作用,原点位移、振动速度、加速度以及声压参数可以表现超声效应。超声波在液体中传播时,其间质点位移振幅虽然很小,但超声引起的质点加速度却非常大。当20kHz、1W/m2的超声波在水中传播时,其产生的超声波压力在-173kPa~173kPa,最大质点加速度达14.4km/s2。因此,超声波作用于液体时会产生激烈而快速变化的机械运动。

㈢空化作用

超声波声化学效应的主要作用之一是声空化。声空化是指液体中的微小泡核(空化泡)在超声波作用下被激活产生振动,当声压达到一定值时发生振荡、生长、收缩乃至崩溃的一系列动力学过程。空化气泡在超声的作用下经历超声的稀疏相和压缩相时,气泡经多次周期振荡最终以高速崩裂。由于空化气泡寿命极短(约0.1μs),可产生高速(110m/s)微射流,碰撞密度高达1.5kg/m2,产生高电流,并伴有强烈的冲击波。空化使气相反应温度达5000K左右,液相反应温度达1900K左右,局部压力50MPa,温度变化率高达1.0×109K/s。这样可使媒质在空化气泡内发生化学键破裂、水相燃烧或热分解,并可促进均相界面的扰动和相界面的更新,从而加速界面间的传质和传热过程。

三、超声波的物理特性

㈠超声场特性

超声波在介质内传播的过程中,明显受到超声振动影响的区域称超声场。

超声场具有以下特点:如果超声换能器的直径明显大于超声波波长,则所发射的超声波能量集中成束状向前传播,这现象称为超声波的束射性(或称指向性)。

换能器近侧的超声波束宽度与声源直径相近似,平行而不扩散,近似平面波,该区域称近场区。近场区内声强分布不均匀。近场区以外的声波以某一角度扩散称远场区。该区声波近似球面向外扩散,声强分布均匀,但逐渐减弱,换能器的频率愈高,直径愈大,则超声束的指向性越好、其能量越集中。近场距离,远场扩散角与换能直径及频率的关系如公式所示:

L0=r2f/Csinθ=1.22λ/D

式中L0为近场距离,r为换能器半径,f为频率,C为声速、θ为半扩散角、D为换能器直径,λ为超声波波长。

㈡超声波的反射与散射

1、声阻抗:介质的密度与超声在介质中传播速度的乘积称声阻抗。声阻抗值一般为固体大于液体大于气体。

超声波在密度均匀的介质中传播,不产生反射和散射。当通过声阻抗不同的介质时,在两种介质的交界面上产生反射与折射或散射与绕射。

2、反射、折射与透射:凡超声束所遇界面的直径大于超声波波长时,产生反射与折射。

成角入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声束与入射声束方向相反。垂直入射时,产生垂直反射与透射。

反射声强取决于两介质的声阻差异及入射角的大小。垂直入射时,反射声强最大。反射声能愈强则折射或透射声能愈弱。进入第二介质的超声继续往前传播,遇不同声阻抗的介质时,再产生反射,依次类推,被检测的物体密度越不均匀,界面越多,则产生的反射也愈多。

3、散射与绕射:超声波在传播时,遇到与超声波波长近似或小于波长(小界面)的介质时,产生散射与绕射。散射为小介质向四周发散超声,又成为新的声源绕射是超声绕过障碍物的边缘,继续向前传播。散射回声强度与超声波入射角无关。

超声波021.jpg

㈢超声衰减

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声强逐渐减弱,这种现象称为超声波的衰减。引起衰竭的主要原因是介质对超声波的吸收(粘滞吸收及热传导吸收)。超声波频率愈高,介质的吸收愈多;其次为能量的分散如反射、折射、散射等。使原传播方向上的能量逐渐减弱。

㈣多普勒效应

声源和接收体作相对运动时,接收体在单位时间内收到的振动次数(频率),除声源发出者外,还由于接收体向前运动而多接收到(距离/波长个)振动,即收到的频率增加了。相反,声源和接收体作背离运动时,接收体收到的频率就减少,这种频率增加和减少的现象称为多普勒效应。

 

2018-05-31 15:06:57 2898 http://www.yiqi.com/citiao/detail_639.html 热门标签:
 
 
打赏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超声波原理及物理特性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xxxxx",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