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最新资讯 » 正文

明朝关于科学发展的制度

分享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8-31  来源:仪器信息网  作者:Mr liao  浏览次数:192
核心提示:明朝有过明令禁止发展科学或者阻碍科学发展的政策吗?如果有请说明理由。谢谢... 明朝有过明令禁止发展科学 或者阻碍科学发展的政策吗? 如果有请说明理由。谢谢 明朝初期,当时中国的科技还是相当发达,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郑和的七下西洋,据史料记载,当时郑和的船只中最大的叫做宝船,这船到底有多大呢,“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按照这个长度,郑和大可在航海之余举办个运动会,设置了百米跑道绝对不成问题。 而八十年后,越过好望角来到印度的达 伽马拥有

明朝有过明令禁止发展科学或者阻碍科学发展的政策吗?如果有请说明理由。谢谢... 明朝有过明令禁止发展科学 或者阻碍科学发展的政策吗? 如果有请说明理由。谢谢


明朝初期,当时中国的科技还是相当发达,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郑和的七下西洋,据史料记载,当时郑和的船只中最大的叫做宝船,这船到底有多大呢,“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按照这个长度,郑和大可在航海之余举办个运动会,设置了百米跑道绝对不成问题。 而八十年后,越过好望角来到印度的达 伽马拥有的却是由四艘长不过二十米的单桅单帆帆船组成的舰队,而就这已经是在葡萄牙国王大力支持下欧洲最好的船队了。明初科技的领先程度可见一斑。其实,即使在明朝末年,中国的科技同西方比起来也丝毫不弱,1634年《崇祯历书》完成,这部集欧洲天文学所有经典为大成的《崇祯历书》不仅代表“西学东渐”的学术成果,还代表着中国对西方天文学的接纳,而更为可贵的是这在欧洲还尚且不能。可见,即使是在明朝末年,我国的科技也并不是很落后。其实,应该对中国科技落后负主要责任的应该是清朝统治者,正是他们导致了中国科技的全面衰落,当然了,明朝也应当负一定的责任,毕竟中国科技的衰落是从明朝开始的,以下是本人对此的分析。 关键字:明朝中后期、科技、落后。 一,思想禁锢; 说到这我们就不得不先提一下明朝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隋朝发明的,但是真正把科举制度发扬光大还是明清时期,在明朝之前,因科举而走入仕途的并不多,因为科举录取的人数十分有限,而从明朝开始,科举录取人数大量增加,自此,科举制度才真正普及开来。为了控制大量由科举进入仕途的人才,明朝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而正是这些新的措施,为中国科技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⒈八股取仕 八股是个很值得一提的现象,八股可以说是明朝的发明创造,这套玩意自朱元璋起,到明朝中期发展完善,影响了后来近五百年的知识分子。 当时的学子们的考试科目分为三场,第一场考经义,也就是四书五经,第二场考试实用文体写作,第三场靠时务策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经义,这是取士的关键。 当时的考生们不像现在的学生,考试前要复习很多内容,对他们而言,只要背好四书五经就行了,题目只能在这里出,不可能有别的题目。范围相当小,背起来容易,而且写文章时有规定的字数,一般不超过五百字,不象现在的某些命题作文动不动就要千字以上,这么看来,当年的考试似乎要容易些,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关键在于格式和个人发挥,八股文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出题、中股、后股、束股、收结几个部分,其中精华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这四个部分你不能随便写的,必须用排比对偶句,共有八股,所以叫八股文。 这种写法十分古板,你想多写一个字也不行,真是害人不浅,很多人都是一边写一边乱编,只为了凑字数,达到对偶的效果,文字表面上看,十分整齐,细看下内容,废话满篇。 痛苦的不仅是考生,还有出题的老师,四书五经只有那么多字,各级考试都从里面出题,而出过的题一般是不能再用的,于是老师们奇计百出,把四书五经上下句割裂开,单独拿来出题,如把一句话斩头去尾,只用中间的几个字拿来考人,这种语句不通,张冠李戴的词句,连老师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何况学生呢 结果就是糊涂考糊涂,出题的人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考试的人也不知道,这样考出来的是什么人才? 这就暴露了八股考试的一个重要的弊端,选出的人才很多都是书呆子。著名的明朝学者宋濂形容过八股选出来的某些人才,“与之交谈,两目瞪然视,舌木强不能对”,活脱脱一副白痴面孔。 这样,明朝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人才个个都成了书呆子,这些人,将来又如何承担朝廷发展科技的任务呢? 2,推广心学 八股说到底是一种形式而已,就算古板,应该也不会造成太大的负面影响,别急,明朝统治者们还有杀手锏,这一招才是最厉害的。 明朝规定,所有的文章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必须仿照古人立言,要按照圣 人的思想去写文章,这个圣人是谁呢——朱熹。而当时的朱熹理学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心学。 “明朝前期,在思想界占统治地位的是程朱理学。明中叶后,由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封建危机加深,地主阶级思想家感到有必要在哲学思想上变换新的形式,用以维护明王朝的反动统治。王守仁主观唯心论的心学便应运而生。王守仁深受先秦思孟学派和佛教禅宗思想的影响,又直接继承了南宋陆九渊主观唯心论的心学,形成了庞杂的哲学思想体系。王守仁提出一个著名的哲学命题:“心外无物”。他认为:人心是一切事物的本源,没有人的意念活动,就没有客观事物。他说:“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王守仁还提出“心外无理”的命题。在王守仁看来,事物的“理”,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而是存在于人们的心中,所以说“心即理”。比如,封建的伦理道德观念,原是封建社会的产物,而王守仁却认为是人们心中所固有的,这就是他所谓的“良知”。王守仁主张,要认识“理”,即所谓“致良知”,其途径不是通过实践,而是到心中去体认先验的伦理道德观念。他要求人们主动自觉地为善去恶,用封建伦理道德去规范自己的行动。他竭力宣扬“去人欲,存天理”,只要人们体识到心中固有的“良知”,扫灭私欲,哪怕“愚夫愚妇”也可以成为“圣人”。王守仁的心学,归结起来,就是要求人们自觉地消除一切反抗的念头,从心底深处服从封建统治。” 就这样,科举出身的文人大多迂腐,认死理,整天学“圣人”,事必仿古,满口天朝上国,试问,这样的人又怎么肯能对科技感兴趣呢? 上诉两个政策,方便了统治阶级的统治,却使得当时的人民迂腐,满脑子功名利禄,有文化的人争相去考取功名,视四书五经为圣物,而忽略了科技,从此,当明清两朝的读书人开始沉迷在八股文里钻营时,整个国家的科技文化的发展便陷于停顿了。中国的数学,天文学等不再领先世界,为清朝的全面衰落埋下了伏笔。 二,海禁; 明成化年间,由于日本海寇猖狂,明朝政府正式实行海禁。 这次海禁其实并没有为明朝的海防带来了多大的帮助,但是给中国科技带来的影响却是灾难的。 明朝的治国方针是一种非常保守的,满足于自给自足的思想,发展生产对于明朝来说不不对的,因为这违背了简朴的美德。因此当时的永乐帝和大臣们没有一个从郑和的描述联想到其中的巨大商业利益。当然由于当时中国还是世界上最富足最强大国家,这些王孙大臣自然没有动力去海外捞世界。于此相反,当时欧洲各国的君主无不梦想着能打开到东方的新航路,带来大量财富,对航海都非常支持。不过我国东南沿海的居民一直都有出海的传统,当时民间的海上贸易也相当繁荣,因此如果明能支持航海事业,中国人建立美洲殖民地完全是可能的。 可是由于日本的倭寇开始骚扰中国沿海,明朝便禁止了民间出海,明太祖屡颁海禁令。洪武四年(1371)十二月,宣布“仍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洪武十四年,又宣布“林示濒海民私通诲外诸国”。洪武十七年正月,“禁民入海捕鱼”。洪武二十三年十月,诏户部“申严交通外番之禁”。洪武二十七年正月,甚至下令“禁民间用番香、番货”。明太祖制订律法,对于违禁者及私行放禁的滨海军卫官兵,都要处以严刑。明太祖的海禁,使唐、宋、元以来的海外贸易遭到沉重打击。至永乐时,明成祖宣布:“不许沿海军民人等私自下番交通外国,遵洪武事例禁治。”小小的海盗竟然让号称最强大的明帝国,签署这样的命令,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从没有过,从这点看出明朝的外强中干,以及极端保守。 就这样由于国家的海禁,就此扼杀了我国当时还是最领先的航海事业,中华日不落帝国就此成为泡影。更主要的问题是,明清两朝由于禁止民众出海,而当时又不象汉唐一样和西域各国通好,这样在陆地和海洋上都把国门关闭起来,形成了闭关锁国的状态,由于那时侯欧洲的近代科学逐渐起步,中国的故步自封便失去了及时获得最新的科技知识的机会,一直到被炮火打开国门,这个损失是非常大的。 历史上,任何一个文明如果和外界文明失去联系,那么这个文明的科技是不可能领先世界的,明朝海禁阻止了中国同外界的交流和联系,使得中国最终退出了世界科技竞争的舞台。 三,重农抑商; 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在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就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是明清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新现象。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首先在手工业生产部门出现。到清朝中期,资本主义萌芽得到发展。这期间经历了曲折的道路,发展十分缓慢。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是指“处在萌芽状态的雇佣关系”,它的发展方向是资本主义。所以,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说:“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和西欧几乎是同时出现的。然而,它们的命运却戳然不同。在西欧,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壮大,强有力地推动着自己的国家冲破封建牢笼,步入近代社会的门槛。在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终究难以冲破自然经济的藩篱。原因何在?资本主义能在西欧腾飞,得力于重商主义的推行,而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发生发展的历史前提。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不断遭受摧残,要归罪于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两代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明清两代屡次颁布禁海令,严禁人民私自出海贸易。明神宗派宦官充当矿监税使,在工矿业发达地区、广设关卡,处处征税。清朝在全国城镇、交通要道,遍设税局,征税范围几乎包括全部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明政府还建立岁办和采办制度来盘剥商人。由于从事工商业必须承担风险,封建地租、高利贷就有更大吸引力。在明清两代,那些徽商、晋商发财以后,都广置田地,开办当铺,认为田地是最可靠的产业,放高利贷可以安坐获益。这就大大阻碍着社会财富向产业资本转化,困而限制了资本主义的成长。 而资本主义成长的滞后,直接影响到了我们科技的发展,在我们资本注意发展滞后的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却急速上升,新兴资本家对财富的占有欲,直接推动了当时大规模的全球探索和科学研究活动,从此,西方的科技突飞猛进,把中国远远地甩在了后面。中国科技从此衰落,在之后长达500年的时间里一蹶不振,重农抑商,实在起了不小的影响。 19 0 回复 0条评论
 
 
打赏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明朝关于科学发展的制度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xxxxx",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