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最新资讯 » 正文

神奇的生物芯片

分享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8-29  来源:仪器信息网  作者:Mr liao  浏览次数:189

芯片(Chip)在电子设备中的使用由来已久。众所周知,这类电子芯片由集成电路组成,通过连线和半导体工艺被撮合在一起,不仅形状小巧,还能快速检测、储存或处理大量的数据,已成为手机、电脑、电视、车载多媒体系统等几乎所有电子设备的核心元件,是人类科技史上最成功的发明之一。

“生物化”的电子芯片

近年来,在生物学及医学领域,一种更为神奇的生物芯片应运而生(图1)。它们的外表酷似电子芯片,却在普通芯片触及不到的生物学检测及临床治疗方面大显身手。有些种类的芯片甚至可以直接安置在人体内部,收集并检测人体内产生的生理信号,已成为分子生物学研究、疾病预防和治疗过程中常用的利器。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指出,未来,基因芯片将为我们一生中的疾病预防指点迷津。生物芯片的重要性及其在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的地位可见一斑。

1.jpg

图1:形形色色的生物芯片。图片来自网络

那么生物芯片究竟是何方神圣?又是怎样造福于人类的呢?从制造工艺的角度来讲,生物芯片可称为电子芯片“生物化”后的产物。与传统芯片(图2A)相比,生物芯片(图2B)仅保留了与之相同的硅底或玻璃底座部分,但在底座之上却不再是集成电路,而是固定核酸、蛋白质(图2C)等生物大分子,或细胞、组织等生物材料。虽然外形相似,但其功能及用途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jpg

图2:传统芯片与生物芯片的比较。A、用于电子设备的芯片外形。B、生物芯片外形。C、生物芯片结构示意图。其表面以核酸分子构成的称为基因芯片或DNA芯片,其表面以抗体等蛋白大分子构成的称为蛋白芯片。图片来自网络

最先研发的基因芯片

最早的生物芯片是以核酸片段为原料制作而成的“基因芯片”(Gene chip),又叫“基因微阵列”(Gene microarray),由美国Affymetrix公司于1996年率先研制并首先将其应用在基因测序方面。近几年,随着芯片技术的发展,蛋白芯片、细胞芯片、组织芯片等相继加入了生物芯片阵营。但迄今为止,基因芯片仍是开发最为成功、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生物芯片。

此类芯片以双链DNA的碱基互补配对属性为工作原理,将大量(通常每平方厘米点阵密度高于400)单链、短片核苷酸(又名探针)固定于支持物上后与样品DNA进行孵育,样品中的DNA一旦与探针形成互补配对,就可以释放出荧光信号,被荧光探测仪所捕捉并转化成电子数据供计算机进一步进行分析。

虽然基因芯片的原理相对简单,但其强大的检测能力却不容置疑。在生物学家、软件工程师及材料学家的合力优化下,目前单个基因芯片可以同时、快速、准确地分析数以千计基因组信息。如今市场以及临床上应用广泛的基因诊断、癌症筛选均需要借助基因芯片完成。除此之外,基因芯片技术还在药物筛选、分子育种、司法鉴定、食品微生物检测、环境监测、国防、航天等许多领域大显身手,为科学家们从事生物类基础研究、临床上进行疾病诊断、治疗和防治,以及医学界筛选新型药物和进行药物基因组学等重要研究提供了核心技术平台。

无可取代的蛋白芯片

与基因芯片相比,蛋白芯片的应用虽不如基因芯片广泛,但在肿瘤标志物检测方面,仍具有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蛋白芯片是以蛋白质(主要指抗体)代替DNA固定于芯片表面作为探针,检测蛋白溶液中可以被抗体探针识别的相应蛋白的技术。根据遗传学规律,基因表达的最终结果是相应蛋白表达。因此,在多数情况下,基因表达量的变化也与蛋白表达量成正相关。与基因芯片相比,这种蛋白芯片可供检测的通量、灵敏度虽然稍逊一筹,但抗体对蛋白识别的特异性却远大于DNA进行互补配对的特异性。因此,在诸如一些重要疾病(包括肿瘤)的鉴定,以及蛋白类靶向药物筛选方面,蛋白芯片由于具有基因芯片无法超越的准确性,其推广程度远大于基因芯片。

新奇成员植入式芯片

目前,随着生物科技的发展,以及各式各样的科研及诊疗需求,除了基因及蛋白芯片外,生物芯片家族中相继出现了许多更为新奇的成员,如芯片界的新星——植入式芯片。植入式芯片开发的时期较基因及蛋白芯片稍晚,但这并不妨碍它立刻展现出可以进行身份识别或活体检测的巨大优势,在生物类产品林立的今天仍具有广阔的开发潜力。与基因和蛋白芯片相比,这种植入式芯片的原理及使用方法稍显“惊悚”。植入式芯片,顾名思义,是一类需要通过手术、注射等外科手段将芯片植入人体或活体动物内部工作的设备。其测定对象也不再是从组织中提取出的DNA或蛋白质,而是芯片周围组织的生理情况,如神经元活动、血液指标等。除此之外,为了适应这些新的功能,植入式芯片的外形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除了采集信息的核心部分,成品芯片内还增加了电池、天线及信号发射装置,体积却压缩得更为小巧。

最早开发的植入式芯片为一类简单的ID芯片,其芯片仅具有向扫描仪发射预先写入的信息、编号等单一功能,又被称为生物芯片转发器(biochip transponder)。这种ID芯片可以通过注射的方式被植入皮下,自1991年开始由世界各地的动物园陆续推广,主要用于标记并区分受保护的野生动物(相当于家畜身上的耳环、烙印或刺青)。由2000年开始,ID芯片的使用变得更加普及,在欧美等地许多国家都规定在宠物许可证上登记的宠物使用该芯片。这种ID芯片的外观是一枚胶囊状的玻璃管,管内分别含有一个带有数字信息的激光身份编码、一个天线和一个作为电容器的硅晶片。芯片可以通过配套的一次性注射器注入,并通过与之兼容的扫描仪激活并识别,通过向扫描仪发射无线电信号传递信息。

尽管ID芯片在动物中的应用十分普及,但关于ID芯片在人体中的应用仍存有较大争议。事实上,ID芯片技术本身已相当成熟,但在人体植入ID芯片带来的潜在伦理及安全问题是造成ID芯片无法普及的主要障碍。如有人提出在儿童体内植入这种ID芯片,可以方便家人在不慎遗失儿童后快速追踪,但如果此儿童的ID信号被犯罪分子跟踪的话,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也有人担心,这种提供他人行踪的技术可能会为犯罪分子作案提供便利。

因此,目前在人体中得到推广的主要是几种与疾病探查、治疗有关的植入式芯片。如对糖尿病患者而言,在餐前饭后刺穿手指采血并测量血糖指数是每个人都要忍受的痛苦(图3A和B)。而近年来,血糖芯片的问世已陆续为这些糖尿病患者带来福音。血糖芯片的个头小巧,可一次性植入皮下并长期、多次检测体液中的糖分变化(图3C)。该芯片仅为0.5×2.0毫米大小,植入这种芯片既不会让患者感到不舒服,也使患者免除了日日采血的痛苦,是一项造福于人类的伟大发明。

3.jpg

图3:血糖芯片的工作原理。A和B、传统的穿刺法取血。C、新型血糖芯片的大小。图片来自网络

除血糖芯片外,还有另一类脑机芯片得到了科研人员的格外推崇。这类芯片主要通过植入大脑皮层接受脑电波等神经信号,并将脑电波信号上传至电子计算机设备(即脑机接口技术),是一项具有广阔前景并引发人无限遐想的高科技技术。脑机接口的过程非常复杂,其全套技术至今仍处在开发阶段。2016年,俄亥俄州立大学研究人员为一位24岁的全身瘫痪的男孩Ian Burkhart通过手术在大脑皮层内植入了这种脑机芯片,它们能在大脑内采集运动相关的神经信号,并将数据传输到神经辅助装置进行“解码”。计算机会将“解码”后的指令发送给绑在手臂上的电极,通过刺激肌肉来实现手臂运动。通过训练,Ian Burkhart最终得以实现通过芯片传输控制手的抓举和一些日常动作。

生物芯片的发展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起步,如今仍属于生物领域的前沿学科。可以预见,在21世纪,生物芯片的应用及新技术的开发仍然将会给整个生物领域持续带来新的变革。可喜的是,在大多数芯片技术应用方面,我国生物芯片技术的发展都紧跟国际前沿,其产业化水平也有大规模提升。虽然目前我们仍面临众多技术难题,但随着我国科研力量的不断增强,以及产业化的深入,生物芯片产业将有希望成为21世纪最大的产业之一。

 
关键词: 生物芯片 基因芯片
 
打赏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神奇的生物芯片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xxxxx",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