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蒸气在温度低于周围空气露点的表面凝结的现象,称为凝露。凝露会使水蒸气转变成液态水。
空气中的水蒸气量决定着露点的高低。露点、绝对湿度和水蒸气压力相互关联。在试验箱内的试件,当其表面温度低于试验箱内空气露点时,就会产生凝露。因此,为了防止凝露产生,试件应先预热。
通常,凝露只用目测测定,但不包括所有的情况,特别是表面粗糙的小试件难以用目测来判别。若试件的热容量很小,只有在空气温度快速上升,或相对湿度接近100%时才会产生凝露。可以观察到由于试件周围空气温度的降低,而使箱体结构内表面产生轻微凝露。
A.2 吸附
水分子在温度比露点高的表面粘附的现象,就是吸附。粘附在试件表面的水分子的量,取决于材料的类型、表面结构和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压力。单独评价吸附的影响是不容易的,因为与吸附同时发生的吸收的影响通常会更明显。
A.3 吸收
水分子在材料内部的积聚称为吸收。吸收水气的量部分取决于周围空气中水的含量。吸收过程一直持续到平衡为止。水分子渗透的速度随温度的上升而提高。
A.4 扩散
由于局部压力不同而造成的水分子在材料中的移动,称为扩散。电子产品中常遇到的扩散现象的例子是:水气通过电容器或半导体上的有机覆盖,或通过密封腻子渗透到电子产品内部。
A.5呼吸
由于温度变化而引起的试件空腔内外空气交换的现象称为呼吸。呼吸作用通常会使试件空腔内产生凝露现象。
4.1.2 环境效应
潮湿会对装备产生物理和化学影响;温湿度的变化可以导致装备内部出现凝露现象。与湿度有关的物理现象见附录A。考虑下列典型问题(未包括所有问题),有助于确定本试验是否适用于受试装备:
a) 表面效应,如
1) 金属氧化/电化学腐蚀;
2) 加速化学反应;
3) 有机和无机表面覆盖层的化学或电化学破坏;
4) 表面水气和外来附着物相互作用产生的腐蚀层;
5) 摩擦系数的改变导致的粘结或粘附。
b) 材料性质的改变,如:
1) 因吸收效应产生的材料膨胀;
2) 其他性质变化,如物理强度降低、电气绝缘和隔热特性的改变、复合材料的分层、塑性或弹性的改变、吸湿材料性能降低、炸药和推进剂因吸湿而性能降低、光学元件图像传输质量降低、润滑剂性能降低。
c) 凝露和游离水产生的影响,如:
1) 电气短路;
2) 光学表面模糊;
3) 热传导特性变化。
以上摘录自《GJB 150.9A-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