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最新资讯 » 正文

首部《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发布 含海洋微塑料监测情况

分享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5-30  来源:仪器信息网  作者:Mr liao  浏览次数:262

国家海洋环境保护职责调整到生态环境部之后,生态环境部首次发布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此次公报从原先的《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公报》升级为《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监测范围也有了很大扩展。此公报披露了我国海洋环境监测的监测点位数量、监测参数、监测方法、监测结果以及主要超标物质。

全国人大常委会成立执法检查组对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贯彻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三部委联合印发《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职责整合到生态环境部,一系列的行动和政策都表明,未来海洋保护将是我国的重点工作之一。而此次公报的内容,充分披露了我国海洋的污染情况和程度,是我国下一步海洋环境监测和海洋环境治理的指南。

对于监测点位,以前公报仅监测近岸海域国控监测点位,2018年,共对1649个海洋环境质量国控监测点位、194条入海河流国控断面、453个日排放污水量大于100立方米的直排海污染源、36个海水浴场开展了水质监测;对部分重要河口开展了沉积物质量监测;对1705个生物多样性监测点位、21个典型海洋生态系统、89个海洋保护区和24处滨海湿地开展了生态状况监测;对48个重要渔业水域开展了环境质量监测。

监测结果表明,海水环境质量总体有所改善。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辽东海、渤海湾、莱州湾、江苏沿岸、长江口、杭州湾、浙江沿岸、珠江口等近岸海域,超标要素主要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

对于入海河流,主要超标要素为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部分断面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氟化物、挥发酚、石油类、溶解氧、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汞超标。

针对渤海、黄海和南海海域,还开展了4个断面的海面漂浮微塑料的监测工作,主要监测指标为平均密度、主要物质分类以及主要成分。此次检测到的微塑料平均密度为0.40-1.09个/立方米,主要为碎片、纤维和线,成分主要为聚丙烯、聚乙烯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详细内容可参考《2018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绿·仪社.jpg

加绿·仪社为好友,获取更多环境行业政策变动信息!

 
 
打赏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首部《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发布 含海洋微塑料监测情况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xxxxx",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