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与国际食品政策研究所联合发布了《2022年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和《2022年全球粮食政策报告》。报告预年中国农业生产将继续改善,粮食总产量将超过去年,预计达到1.38万亿公斤。
目前夏粮收获一半以上,麦粒滚进仓库,积累了保证粮食供应的信心。如果你想让这种信心更加充分,你不仅要做好粮食高产增产的工作“加法”,我们还应该做好粮食减少和减少消费的工作“减法”。数据显示,如果我国粮食损失一个百分点,相当于减少650万吨的损失。从这个意义上说,减少损失就是增加产量。
储备是国计,准备是为了民生,粮食安全是为了世界。中国是世界粮食生产大国,也是粮食消费大国。做好粮食储存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关系到军需民食、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智能粮库建设,推进人防技术与防御相结合,加强粮食库存动态监管。这对我国粮食仓储设施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指明了发展方向。
什么是智能粮仓?智能粮仓以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纽带,利用海量粮仓信息对粮仓(仓)进行多分辨率、多尺度、多空间、多种类型的数字描述,并以数字信息系统为工具进行支持,完善人员粮食储存管理。
在粮食储存期间,由于环境、气候和通风条件的变化,粮仓内的温度或湿度会异常,容易造成粮食腐烂或害虫。同时,粮仓中的粮食储存质量也受到气体、微生物、害虫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小麦颗粒返回仓库后,是否妥善保管是实现节粮减损的关键。河南是主要的小麦产区,通过当地“绿色”储粮技术和工艺,采用信息化、智能化的设备,使新粮成为新粮“入住”智能粮仓,粮食安全有保障。
在濮阳皇甫国家粮食储备库中,每个粮仓外都配备了智能控制系统,相当于在粮仓内设“千里眼”实时监测和监测谷物堆中的温度、湿度、害虫和气体含量,并将数据同步显示到智能粮库管理系统平台。如有异常情况,可及时发出预警,提醒人员提前干预。
此外,库区还有专门的气象站,对降水量、风速、风向、温度、大气压等进行实时监测,真正实现了粮食储存的可见、管理。
除了现代存储技术和异常监测技术外,每批粮食在入库前都经过了层层检测“大考”。食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中心配备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仪、自动定氮仪、米味计、面筋测量系统等仪器设备,检测储存食品质量、重金属、农业残留物、真菌毒素等项目,确保储存食品质量。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先后启动“粮安工程”,“放心粮油”,“智慧粮食”,“优质粮食工程”等等,使我国粮食质量安全体系不断完善。
手里有粮,心里没有恐慌。传统粮库向数字粮库、智能粮库、智能粮库的转变,大大提高了粮食储存能力,增强了信心和信心,保们的粮袋,稳定人们的饭碗,促进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