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和开放共享高端科研仪器不仅仅是简单的“开门迎客”。用户不仅需要实验结果,还需要了解数据背后的含义,从而从过去促进仪器操作员的角色“数据提供者”向“问题解决者”转变。
花大钱买高端科研仪器,怎样才能更好地使用?
前不久,笔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感触颇深。去年年底,在科技部对21个部门373个单位3.4万台(套)科研仪器开放共享价值超过50万元的评估结果中,该研究所平台以154182小时的服务总机和24749小时的对外服务机排名第一。
为什么生物物理研究所的高端仪器能如此高效地使用?
答案很简单——重视科研仪器运维人才队伍建设。
为了达到科学研究的目标,首先雇佣人才,然后购买仪器。这样,项目首席技术专家可以根据科研目标的需要对仪器设备进行研究和规划,避免盲目购买造成的仪器闲置和资金浪费;合理配置实验技术人员岗位,建立专业、专业的技术服务团队,通过技术研发提高技术服务水平,使冷冻电子显微镜的使用效率提高一倍……重视“人”充分发挥人才创新活力,高端科研仪器高效运行,成为推动科学探索和突破的重要因素“利器”。
高端科研仪器是科研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工具,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价格昂贵,开放式共享是使用高端仪器的有效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领域的不断扩大和整体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科研仪器设施的共享需求越来越大。它不仅需要使用,而且希望使用良好,并期待获得高水平的科研仪器实验服务。
在实践中,研究仪器的用户不仅需要实验结果,还需要了解数据背后的意义,从而从过去促进仪器操作员的角色“数据提供者”向“问题解决者”转变。
然而,一些科研机构还没有完全意识到这一点,在促进科研仪器共享方面仍然存在“重物轻人”,对科学家和实验技术人员的角色了解不够。例如,一些大型科学仪器设施的实验技术人员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难以实现仪器的有效利用。
从全球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来看,包括大型科学设备在内的高端科研仪器设施已经成为科学中心的代名词。从高能物理对撞机、巨型射电望远镜到引力波探测设施,这些大型仪器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就,是因为它们聚集了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充分发挥科研仪器的效率。
研究人员不仅维护和操作这些科研仪器,而且从设计、制造、组装到仪器的不断升级,往往是自己动手,以科学目标为牵引,科研仪器“科学探针”功能更加集中,更加深入。
使用和开放共享高端科研仪器不仅仅是简单的“开门迎客”。从采购、开发到运营,高端仪器和科学设备的投资非常巨大,与科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有关。如何进一步加强人才等“软件”建设,更有效地驱动仪器硬件运行,需要探索有效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