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分析化学与色谱专家邹汉法研究员,因病医治无效,于2016年4月25日辞世,年仅55岁。
邹汉法,男,1961年出生,浙江宁波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担任中科院分离分析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色谱研究分析中心主任、中科院研究生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位分委员会副主席、所学位委员会副主任、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1982年毕业于浙江工业大学工业分析专业,1989年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导师卢佩章、张玉奎院士,之后留所工作,曾于1990-1991和1994-1995分别在美国国家环保局和东北大学从事合作研究,并于1993年晋升为研究员。
邹汉法研究员自1983年开展色谱专家系统基础理论和离子对色谱保留机理的研究,几十年来一直从事色谱基础理论和生物分离分析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工作。根据分离分析化学的特点和国际前沿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结合国家重大需求,以色谱分离分析研究为立足点,开展了复杂生物样品高效分离与表征新方法和新技术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其带领的研究团队发展了超长反相色谱毛细管硅胶整体柱、杂化整体柱和分子印迹整体柱的制备新技术,实现了小分子化合物、生物大分子及手性化合物的高效、高选择性分离分析;利用溶胶凝胶法研制成功60厘米长反相色谱毛细管硅胶整体柱,一次梯度洗脱可分离鉴定到酵母蛋白质酶解液中的5501个多肽,对应于1323个蛋白质,该结果被国际同行认为是“国际上硅胶整体柱所达到的最好分离效果”;发展了“一锅法”杂化整体柱制备技术,基于多种色谱分离机理实现了小分子化合物和生物大分子的高效分离分析,相关成果在Anal. Chem.上连续发表论文5篇,被认为是制备杂化整体柱“极其省时、高效的方法”;发展了有机聚合物分子印迹整体柱的制备方法,实现了手性化合物和生物碱内消旋体的快速高效分离分析,整体柱高效分离分析相关研究成果获得了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可。
邹汉法研究员已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杰出青年基金”和仪器专项基金,科技部863,973课题和中科院知识创新项目等多项科研任务。在Nat. Methods、Nat. Commun.、Nat. Protoc.、Angew. Chem. Int. Edit.等刊物发表SCI论文417篇,SCI他引8032次,H-index 50。申请国家发明专利93件,授权发明专利42件,实施发明专利12件。相关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排名第一)、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3项(2项排名第一)和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排名第二)。先后担任J. Chromatogr. A、Anal. Chem., J. Proteome Res.等20余种国内外学术刊物的主编、副主编和编委等职务。
此外, 邹汉法研究员还十分注重年轻人材的培养, 已培养51名博士和11名硕士,所培养的研究生共69人次获得了各种奖励,其中包括中科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2人和优秀奖9人;早期培养的研究生已经有多人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国家“青年千人计划”等各种人才项目,并获得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邹汉法研究员曾于2013年和2015年入选全球百名最具影响力的分析科学家,其研究成果“复杂生物样品的高效分离与表征”研究成果曾获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相关新闻:
江桂斌、邹汉法等6位中国学者入选2013“百名最具影响力分析科学家”
张玉奎、许国旺、邹汉法获选2015年全球最有影响的分析科学家
“复杂生物样品的高效分离与表征”研究成果获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