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最新资讯 » 正文

清华大学刷新副研究员行政官员 由“教师资格”转变成“职位”

分享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7-15  来源:仪器网  作者:Mr liao  浏览次数:38
核心提示:天津大学:讲师也能当博导  198名新人上岗,85位原博导未上岗——这是天津大学2016年博士生导师岗位选拔的结果。3年前,该校全面启动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实现导师遴选机制的学术自治,打破终身制,使导师由“资格”转变为“岗位”。  精密

  天津大学:讲师也能当博导

  198名新人上岗,85位原博导未上岗——这是天津大学2016年博士生导师岗位选拔的结果。3年前,该校全面启动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实现导师遴选机制的学术自治,打破终身制,使导师由“资格”转变为“岗位”。

  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刚过而立之年的讲师丁振扬,是这次改革的受益者。作为新机制下评选出的首批导师之一,他在2016年秋季学期迎来了自己的第一名博士生。尽管学生并不属于他一个人,而是属于他所在的“导师团”,但这足以让丁振扬感到欣喜:传统的“师兄”带“师弟”、“小导师”帮导师义务带学生的方式,终于画上了句号。

  在我国高校中,博导岗位长期与高校职称“绑定”,导致青年教师无法施展拳脚,而已经具有资格的教授却动力不足。此外,“单打独斗”式的导师制已不能适应高校综合性、跨学科的科研、教育需求,不利于团队优势发挥。

  为解决这些问题,天津大学此次改革着眼于只聘不评、规模放开、权力下放,让导师岗位选拔实现3个“脱钩”:导师规模与计划配置脱钩,导师岗位与职称体系脱钩,导师岗位与缓退制度脱钩。同时,新机制下导师“上岗”也有3种形式:独立指导、正副导师和导师团队。无论讲师还是教授,所有符合申请标准的教师都可以竞争上岗,具体选拔标准“一院一法”,“上岗”与否取决于各学院所属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的评定。

  改革的关键是考核。对正副导师或导师团队中任何一名导师为第一完成人、学生为第二完成人的学术成果,天津大学都在博士研究生学位申请时予以认定,这就解除了导师和学生双方的顾虑。“团队里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长处,随时可以请教一些细节的技术问题,氛围也更好。”2016级博士生芮小博说。

  “有了‘名分’,权力大了,责任也就更大。”在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教授胡明列看来,有了自己名下的学生,青年导师做科研的劲头更足,同时新机制也催生了更多跨学科合作,“比如,我的研究方向是激光,化工学院巩金龙教授的研究方向是光电催化,我们经常探讨合作探索新方向的问题。虽然合作还没开始,但起码这项制度给了我们更多的想象和可能”。

  经过3年改革实践,天津大学导师岗位选拔制度进一步健全。截至2016年底,该校博导队伍中,年龄40岁以下导师的占比由2014年的9.1%提高到28.2%。

 
 
打赏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清华大学刷新副研究员行政官员 由“教师资格”转变成“职位”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xxxxx",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