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粗饲料中干物质、淀粉的含量作为计价标准,在基础价之上,建立激励机制
青贮玉米是奶牛日常食用的主要粗饲料,同时也是所需营养物质的重要来源。因此青贮玉米中所含营养成分,直接影响了奶牛的健康以及产奶的质量和数量。目前,国内不少规模牧场都将青贮玉米作为全年饲养奶牛的主要饲料,据估算,每头奶牛每天喂食量可达到10至25千克,一头奶牛年需5000千克以上的青贮饲料,因此被不少人将青贮玉米,喻为“淘金”玉米。
但是,这也给规模牧场提出了一个难题:如何确保日粮结构中青贮玉米的优良品质,以及如何保证其高品质的稳定性?
以上数据为不完全统计
事实上,在1938年从德国首次提出应对青贮饲料质量进行评定,直到1966年,该评定标准几经修正,最终推广到世界不少国家。而目前国外较典型的青贮饲料的质量评定标准源自德国和日本。
德国青贮饲料评定标准
ü 感官鉴定,根据嗅觉、结构、色泽3项进行评定,最终评级为优、可、中、下4个等级
ü 丁酸的含量
ü 氨态氮的含量
ü pH值
ü 乙酸和丙酸含量之和
ü 细菌和霉菌变坏比例
ü 饲喂效果主要测定消化率
日本青贮饲料评定标准
1. 感官鉴定,根据色、香、味、触感
2. 化学方法
a) pH值
b) 乳酸的含量
c) 酪酸的含量
d) 氨态氮、挥发性脂肪酸占总酸的比例
e) 各种酸的比例(乳酸、乙酸、酪酸)
3. 微生物法
4. 家畜评定法
a) 采食量
b) 消化率
c) 产乳率
d) 产肉转换率
在中国,对青贮粗饲料的评定方法综合了感官鉴定和化学方法,其中感官鉴定被视为快速鉴定青贮粗饲料品质的最普遍方法。这种方法曾因其操作简单、对极端样品具有准确评定效果的特点,备受推崇。
然而如今,尤其对于规模牧场而言,面临更为严苛的质量监控要求,优化粗饲料品质的需求,以及大量的收购工作,感官鉴定方法的弊端日益显露,比如只能实现抽检,不能对每车粗饲料进行品质评定;
其次,感官鉴定更多地依赖于经验,对于品质鉴定要求的多项指标都无法量化,不能对品质做进一步的分析;
最后,在经济方面,不能实现按质定价,既不能保证规模牧场收购价格的合理,也不能确保粗饲料供应者的权益,不利于建立公平、透明的交易市场。
【账簿】以干物质和淀粉计价,看看“淘金”玉米价值几何?
对于规模牧场来说,青贮玉米收购季一般持续2至3周,大概20天左右,以此粗略计算,可想而知,对青贮玉米干物质、淀粉等含量的误差检测,将给规模牧场或者供应商带来多少经济损失?
以日供应量750吨、连续供货20天来计算一笔账,干物质含量31%,淀粉含量29%,收购总价为720万元;而干物质含量32%,淀粉含量30%,收购总价为765万元。
在干物质、淀粉含量仅差1个百分点的情况下,经济损失将达到45万元。
若以干物质含量35%,淀粉含量33%的标准,去收购实际干物质含量仅为30%,淀粉含量为28%的青贮玉米,当年收购1.5万吨,经济损失将为225万元。
近红外快检技术何时能打破困局
(设备提供:帕莫瑞科技)
据北京帕莫瑞科技有限公司介绍,近红外在线快检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尤其无损检测,可以省去大量原先要将粗饲料磨成粉末的时间,真正实现快速检测,对规模牧场而言,可以在繁忙的收割季,帮助牧场实现对每车青贮玉米的质量进行检测,提高效率,同时避免经济损失,建立更加公平、客观、有据可依的交易平台和机制。
此外,基于青贮玉米的品质,规模牧场可以对供应商进行评级,从而引导供应商提高质高价优的青贮玉米。
然而,目前在近红外快检技术挡着一只“拦路虎”,即缺少国内青贮玉米的数据库,以及基于该数据建立的自有模型。业内人士认为,只有拥有符合中国气候、土壤、水质等条件下收割的青贮玉米营养成分数据,才能建立真正有效的数据模型,最终实现精准检测。
正因如此,国内一些规模牧场已经着手从基础工作做起,比如富源牧业(蒙牛)等,用2年时间初建数据库,据介绍,富源牧业(蒙牛)所用近红外快检技术所得数据与实验室化学分析相比,误差范围在2%以内。
不仅如此,杜邦先锋一直将近红外快检技术作为其青贮全程质量管理的重要工具。
青贮玉米的“淘金”价值,不仅仅体现在规模牧场、供应商的经济利益,更应成为中国乳业质量的重要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