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最新资讯 » 正文

测光光度法助力透气食品可选择

分享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6-17  来源:仪器网  作者:Mr liao  浏览次数:50
核心提示:阳光中的紫外线是200-400nm的电磁波,其中280-320nm的UVB区和320-400nm的UVA区,UVA紫外线照射引起人类皮肤黑化,也能像UVB紫外线一样产生红斑和血管损伤,日光中的UVA紫外线的量是UVB紫外线量的500-100

阳光中的紫外线是200-400nm的电磁波,其中280-320nm的UVB区和320-400nm的UVA区,UVA紫外线照射引起人类皮肤黑化,也能像UVB紫外线一样产生红斑和血管损伤,日光中的UVA紫外线的量是UVB紫外线量的500-1000倍,化妆品中添加一定量的防晒剂能预防减少紫外线对人体的损害,目前化妆品中使用的防晒剂有紫外线吸收剂和紫外线屏蔽剂,前者对UVA区和UVB区的紫外线有较强的吸收功能,能减少或完全吸收紫外线。

目前应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试防晒化妆品吸光度的制样方法,主要有溶液法、液膜法和压片法,考虑到防晒化妆品多为半固体状态,本实验采取溶液法和液膜法进行,旨在提供测试防晒化妆品防晒效果筛选上的参考。

 

1、实验准备

1.1 原理:

本测试方法根据样品中的紫外线吸收剂和紫外线屏蔽剂能吸收或阻挡波长为280-400nm的紫外光的原理,测定其吸光度A。

 

1.2 试剂:

95%乙醇(GB/T 679),分析纯

 

1.3仪器:

UV-8000S型紫外分光光度计(上海元析仪器有限公司)

 

1.4 仪器测试条件:(带扫描、分辨率0.1 nm)

 

1.5 样品:市售两种防晒化妆品:样品1和样品2

 

1.6 试样的制备:

1.6.1溶液法:称取0.1g试样于100mL烧杯中,设置紫外分光光度计波长为280-400nm,以95%乙醇作为空白。取待测试样清液于比色皿中,用擦镜纸把比色皿表面擦干,进行扫描。

 

1.6.2 液膜法:

结果表示:利用1cm石英比色皿,在其透光面外表面均匀涂上一层样品,进行扫描。

 

2、实验过程

2.1测定前先使仪器达到稳定状态,调节紫外分光光度计波长,以95%乙醇作为空白,每间隔20nm,测一次样品吸光度,记录数据。

 

2.2 测定前先使仪器达到稳定状态,调节紫外分光光度计波长,参比比色皿置于仪器样品室参比槽;另一只涂有样品的比色皿小心置于样品槽每间隔20nm,测一次样品吸光度,记录数据。

 

3、实验结果

表1 溶液法测得样品的吸光度数据

波长/nm

280

300

320

340

360

380

400

280-400平均值

样品1吸光度A

0.685

0.681

0.678

0.681

0.685

0.685

0.682

0.682

样品2吸光度A

0.945

0.943

0.950

0.944

0.939

0.960

0.958

0.948

测量温度均为25℃。

表2 液膜法测得样品的吸光度数据

波长/nm

280

300

320

340

360

380

400

280-400平均值

样品1吸光度A

0.645

0.651

0.648

0.651

0.645

0.655

0.652

0.649

样品2吸光度A

0.935

0.933

0.941

0.937

0.940

0.940

0.938

0.938

测量温度均为25℃。

 

结论

     通过测试结果的对比可得出两种样品均具有一定的防晒效果,样品2中的紫外吸收剂添加上稍多已样品1,两种制样方法均可以借鉴,但溶液法有一定的条件,保证样品被溶剂完全溶解,一般很多市售防晒化妆品添加的吸收剂很难溶解,寻求能完全溶解的溶剂比较困难,这种情况下,液膜法不失为一种更好的选择,有条件的话也可以采取积分球附件进行测试,这样可以测试含有紫外屏蔽剂的防晒产品并减少偏差。

     仪器在此波长范围内有吸收,即吸光度值不为0,则表明该样品含有紫外吸收剂,有一定的防晒效果。


 
 
打赏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测光光度法助力透气食品可选择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xxxxx",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