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最新资讯 » 正文

生物化学所透过分析化学法则合成成大片二维电容MOF树脂

分享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5-14  来源:仪器网  作者:Mr liao  浏览次数:62
核心提示:91仪器信息二维金属有机框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MOF)薄膜是金属离子与有机配体之间通过配位键形成的多孔晶体材料。由于其具有高的比表面积、稳定的化学结构和可调的物理化学性质,在催化、能源、气体分离、生物医药
  91仪器信息二维金属有机框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MOF)薄膜是金属离子与有机配体之间通过配位键形成的多孔晶体材料。由于其具有高的比表面积、稳定的化学结构和可调的物理化学性质,在催化、能源、气体分离、生物医药、化学传感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制备高质量大面积二维MOF薄膜仍存在挑战。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有机固体实验室研究员陈建毅、刘云圻利用配位化学反应,制备出高质量二维有机框架材料薄膜。在前期的工作中(Mater. Chem. Front. 2020, 4, 243),研究人员以六羟基苯并菲(exahydroxytriphenylene,HHTP)为分子构筑基元,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技术,通过固-固反应,在铜箔表面上生长了Cu3(HHTP)2 MOF薄膜。
   近日,该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电荷诱导机制,并利用电化学法在单晶铜表面上制备了大面积均匀的Cu3(HHTP)2、Cu3(BTPA)2、Cu2(MTCP)和Cu3(TBTC)2 MOF薄膜。该方法通过施加外电压使配体离子向阳极迁移并与解离出的Cu2+发生配位反应。经过低电压诱导成核及外延生长后,高质量的MOF薄膜可以直接沉积到铜阳极表面上。在此基础上,研究利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转移技术实现了MOF薄膜从铜箔表面向任意衬底转移。该薄膜具有高的晶体质量,电导可以达到0.087 S cm-1,相比于文献报道提高了三个数量级。
   博士生刘友星为论文第一作者,陈建毅、刘云圻为论文通讯作者。相关成果发表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2021, 60(6), 2887-2891)上。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功能导向的原子制造前沿科学问题”的支持。
 
关键词: 薄膜 化学 MOF 研究 表面
 
打赏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生物化学所透过分析化学法则合成成大片二维电容MOF树脂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xxxxx",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