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最新资讯 » 正文

多种独立自主开发电子设备 助力可燃冰无害化采掘

分享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3-20  来源:仪器网  作者:Mr liao  浏览次数:26
核心提示:日前,自然资源部发布了我国可燃冰开采的新成就,即在2017年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后,我国海域可燃冰的第二轮试采也取得了圆满成功。截至3月30日,此次试采时间持续42天,累计天然气产量为149.86万立方米,日均产气量达到3.57万立
日前,自然资源部发布了我国可燃冰开采的新成就,即在2017年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后,我国海域可燃冰的第二轮试采也取得了圆满成功。截至3月30日,此次试采时间持续42天,累计天然气产量为149.86万立方米,日均产气量达到3.57万立方米,创造了全球“产气总量最大和日均产气量最高”两项新纪录。
   可燃冰,即天然气水合物,是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结晶物质,具有较高的燃烧值,由于其外观像冰而且遇火即可燃烧,所以被称作“可燃冰”。
   可燃冰的燃烧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不会产生固态残渣、粉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环境污染物,因此被誉为21世纪的理想清洁能源之一。在我国海域内,可燃冰有着十分广泛的储藏量,据相关测算,我国海域可燃冰远景资源量达800亿吨油当量。然而,不论是垂直井钻还是水平井钻,可燃冰开采所面临的难度都是巨大的。首先是开采技术,目前世界各国对于可燃冰的开采仍旧处于一个研究试验的阶段,尚未开发出成熟的开采技术;其次就是可燃冰开采成本巨大。
   但最重要的还是开采过程中带来的环境问题,可燃冰呈固态,不会像石油开采那样自喷流出,在从海底到海面的运送过程中,如果不小心,让海底可燃冰中的甲烷(温室效应为CO2的20倍)逃逸到大气中去,将对大气环境造成无法想象的危害。同时,可燃冰一旦汽化,“封存”它的海底沉积物会失去稳定性,不仅会对海底管道、开采平台及科学仪器造成破坏,而且还有可能造成大陆架边缘动荡从而引发海底塌方,甚至导致大规模海啸。所以,确保环境安全、生产安全是可燃冰的开采过程中的头等大事。
   可喜的是,我国地质调查局的科技团队用两年多时间,自主研发了12项核心装备,并成功掌握了以水平井为核心的32项关键技术,协助完成了本次试采任务。而且在开采过程中,技术人员综合考虑了可能会造成的诸多环境问题,利用多种自主研发的技术设备,保证了此次可燃冰的无害化开采。
   在安全方面,开采人员利用压力调控、钻井安全、流动保障等技术,打造出了一个覆盖整个开采过程的保护系统,确保了地层的稳定和井筒安全。另一方面,工作人员在试采井内、井周、水体和水面布置了多组传感器与监测设备,对监测储层温度压力、地层形变、甲烷含量等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检测结果表明,此次开采过程没有破坏海底结构、引发地质灾害或者造成甲烷泄漏,有效维护了海洋生态环境的清洁和稳定。
   毫无疑问,可燃冰在未来的市场前景是一片光明。本次开次过程中运用到的多种技术设备,有效提高了可燃冰开采的规模和效率,推动了我国可燃冰的产业化进程。然而,从开采到民用化、商业化的征程中还有不少的障碍需要去克服,但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相信这一能源很快就会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
   (资料来源:科学网)
   编辑点评: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呼吁保护环境,可燃冰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在燃烧过程中不会产生污染物,对环境十分友好。但是,可燃冰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开采、运输、储存难度都很大。但在现代科技的支持下,我国不仅成功才开了大量可燃冰,还能保证不破坏地质结构,不污染开采地环境。
 
 
打赏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多种独立自主开发电子设备 助力可燃冰无害化采掘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xxxxx",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