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类 脂溶性毒素的检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海洋中的部分藻类能够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生物活性物质,其中很大一部分为脂溶性海洋生物毒素。海洋生物毒素能够在过鱼虾贝等海洋动物中间传递并富集,最后对人类健康产生威胁。据统计,我国沿岸海域已发现 50 余种有毒微藻。随着我国近海环境的污染和富营养化越来越严重,海洋毒素的富集问题对海洋生态环境和人类的食品安全的影响也日益凸显。因此需要加强脂溶性海洋生物毒素,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与保障海洋食品安全提供支持。
海洋毒素的检测方法主要有小鼠生物法、液相色谱/质谱法,以及酶联免疫检测法等。小鼠生物法检测具有特异性不强、假阳性严重等问题,已经被停用。目前,欧盟实行的海洋脂溶性海洋生物毒素检测方法为液相色谱质谱检测技术方法。欧盟是我国海水养殖贝类的主要出口地之一,为满足欧盟贝类毒素检测技术要求以及国内海洋环境 监测与海产品安全检测的需求,我国制定了推荐性海洋行业标准《贝类 脂溶性毒素的检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该标准规定了贝类脂溶性海洋生物毒素大田软海绵酸、鳍藻毒素、蛤毒素、虾夷扇贝毒素、原多甲藻酸毒素、环亚胺毒素等11个毒素化合物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原理、操作步骤及结果计算等,适用于贝类体中脂溶性海洋生物毒素的检测。检测原理为:贝类样品经甲醇提取,碱性条件下水解释放酯化态生物毒素部分,用HLB固相萃取柱净化,液相色谱分离,串联质谱测定,外标曲线法定量。
《贝类 脂溶性毒素的检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的制定是我国是海洋环境监测和海产品安全检测技术的进步,有利于我国海洋环保工作的开展以及海产品质量安全的保障。对于我国的贝类养殖产业来说,标准规范了贝类体中脂溶性海洋生物毒素的检测方法,可以提高贝类产品质量,同时标准与国际接轨,也有利出我国海产品的出口。
附件:
1. 1-1 《海洋保护区生态保护补偿评估技术导则》(报批稿).pdf
2. 1-2《海洋保护区生态保护补偿评估技术导则》(报批稿)编制说明.pdf
3. 2-1《海平面变化影响信息采集技术规程》(报批稿).pdf
4. 2-2《海平面变化影响信息采集技术规程》(报批稿)编制说明.pdf
5. 3-1《海洋观测要素分类与代码》(报批稿).pdf
6. 3-2《海洋观测要素分类与代码》(报批稿)编制说明.pdf
7. 4-1《中国海洋浮标观测站(点)代码》(报批稿).pdf
8. 4-2《中国海洋浮标观测站(点)代码》(报批稿)编制说明.pdf
9. 5-1《海洋观测延时资料质量控制审核技术规范》(报批稿).pdf
10. 5-2《海洋观测延时资料质量控制审核技术规范》(报批稿)编制说明.pdf
11. 6-1《海洋经济运行监测技术规程》(报批稿).pdf
12. 6-2《海洋经济运行监测技术规程》(报批稿)编制说明.pdf
13. 7-1《潮流能发电装置研制的技术要求》(报批稿).pdf
14. 7-2《潮流能发电装置研制的技术要求》(报批稿)编制说明.pdf
15. 8-1《海域使用权属核查技术规程》(报批稿).pdf
16. 8-2《海域使用权属核查技术规程》(报批稿)编制说明.pdf
17. 9-1《填海项目竣工海域使用验收测量规范》(报批稿).pdf
18. 9-2《填海项目竣工海域使用验收测量规范》(报批稿)编制说明.pdf
19. 10-1《贝类 脂溶性毒素的检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报批稿).pdf
20. 10-2《贝类 脂溶性毒素的检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报批稿)编制说明.pdf
21. 11-1《滨海土壤盐渍化监测与评价技术规程》(报批稿).pdf
22. 11-2《滨海土壤盐渍化监测与评价技术规程》(报批稿)编制说明.pdf
23. 12-1 《 风暴潮灾害应急疏散图制作技术导则》(报批稿).pdf
24. 12-2 《风暴潮灾害应急疏散图制作技术导则》(报批稿)编制说明.pdf
25. 13-1《海洋安全生产管理标准体系》(报批稿).pdf
26. 13-2《海洋安全生产管理标准体系》(报批稿)编制说明.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