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最新资讯 » 正文

中文大学破译化学界困境 建模积体电路研发

分享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1-27  来源:仪器网  作者:Mr liao  浏览次数:40
核心提示:香港大学表示,该校化学系主任支志明与化学系助理教授杨军率领的研究团队,已破解“闭壳层金属─金属之间相互作用”(又称嗜金属相互作用)这一困扰无机化学界多年的难题,该理论在过渡金属配合物的自组装过程中十分重要,并能广泛应用於有机半导体、生物传感

香港大学表示,该校化学系主任支志明与化学系助理教授杨军率领的研究团队,已破解“闭壳层金属─金属之间相互作用”(又称嗜金属相互作用)这一困扰无机化学界多年的难题,该理论在过渡金属配合物的自组装过程中十分重要,并能广泛应用於有机半导体、生物传感和功能性光电材料中。研究成果现已在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

港大指,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嗜金属作用的普遍共识是“相互吸引的”,其作用原理被认为是由轨道杂化或重金属原子的相对论效应所导致。支志明和杨军率领的研究团队,运用精密的计算方法和实验技术,印证了金属─金属之间强烈的泡利排斥作用导致嗜金属具排斥性,而非传统认为的互相吸引。

研究团队在PNAS期刊中首次提出,“嗜金属相互作用”其实是具有相互排斥性,而轨道杂化和相对论效应会增强金属─金属之间的泡利排斥作用,而分子间的色散力和静电相互作用将抵销金属与金属之间的排斥力,从而导致金属与金属之间相互接近。港大表示,这项发现对於闭壳层金属配合物相关的研究具有长远的影响,并为製造可替代贵重金属的新型超分子材料(例如钯、银或镍的过渡金属配合物)提供理论支持,有助化学研究人员更了解分子间弱相互作用。

港大博士万晴云是期刊论文第一作者,她与杨军、支志明皆为共同通讯作者。研究得到香港研资局、香港大学合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港大资讯科技服务的支持。

[来源:大公报] 香港大学嗜金属相互作用半导体

 
 
打赏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中文大学破译化学界困境 建模积体电路研发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xxxxx",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